胡惟庸案
洪武年间,明太祖朱元璋杀戮开国功臣的案件。明建立后,一批与朱元璋长期征战的功臣,因追随朱元璋建国有功,多被封赏。当明王朝基业奠定、外敌无力与明抗衡时,朱元璋始对王侯将相权势感到威胁。为加强皇权,削夺相权,于洪武十三年(1380年)制造“胡惟庸案”。胡惟庸早年投奔朱元璋,因亲戚李善长推荐,洪武三年(1370年)任中书省参知政事,又升右丞相,再升左丞相。任相七年,权势显赫,遇事多专断独行,或擅权不报,君权与相权矛盾日益突出。朱元璋以“擅权植党”罪名诛杀胡惟庸。二十三年(1390年),又兴大狱,借机将明朝开国“勋臣第一”、韩国公李善长赐死,杀其家属70余人。因同案株连前后被杀者达3万余人。朱元璋又作《昭示奸党录》,布告天下。除掉胡惟庸后,朱元璋乘势下诏取消中书省,罢废丞相一职,加强了专制集权。
分封藩国
明初朱元璋分封子孙为王的事件。明建立后,朱元璋为保持朱氏王朝的长治久安及同元朝残余势力作斗争,于洪武二年(1369年)颁定分封诸王制。三年(1370年),分封秦、晋、燕、吴、楚等九王。十一年(1378年)和二十四年(1391年)又两次封王,共封23子和一个侄孙驻全国各个战略要地为王。当时边防重点是北方蒙古势力,在东北到西北漫长边防线上,择其险要地区分封九国。洪武三十一年(1398年),朱元璋死,皇太孙朱允炆即位。朱允炆恐藩王成尾大不掉之势,与亲信大臣齐泰、黄子澄密议削藩。除掉周、齐、湘、代、岷诸王后,即部署兵力,准备袭击燕王朱棣。朱棣遂发动“靖难之役”,自立为帝。朱棣即帝位后也采取削弱藩王兵权措施,将当时掌握兵权的大部分亲王,或削其护卫,或废为庶人,基本上实现削藩目的。明宣德年间,宣宗平定朱高煦叛乱,又先后削除楚、蜀及赵王等王府的护卫,规定王府不再设护卫。至此,藩王势力大衰,政治上已不具备左右政局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