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首诗炼字精妙、言浅意深、情景交融,把诗人将行而不舍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。如果多了解诗人变法的经历,会对诗中的情感和内蕴有更深的理解。
讲个故事
王安石向苏轼“推销”家乡
王安石力主变法,而苏轼却站在反对变法一方,他们在政治上针锋相对,在精神上却能互相尊重,体现了“君子”的人格与风范。他们的联系与交往,也被后人津津乐道。
王安石第一次拜相,雷厉风行地推行新法,有操之过急之处,有些小人见风使舵,以新法的名义投机,谋取个人的官职和利益。苏轼的恩师欧阳修、王安石的老友司马光等人,都反对新法,纷纷被挤出朝堂。
苏轼为父亲守孝三年后回到京城,上书谈论新法的许多弊病。这引起王安石的不满,对宋神宗说苏轼虽然才高,但“所学不正”。后来苏轼被打压,自请外放,去担任杭州通判。这时两人是因为政见不同产生了矛盾,但我们也能看到,手握大权的王安石并没有去报复苏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