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11年,33岁的费弗尔获得博士学位,论文研究的是菲利普二世时期弗朗什-孔泰地区的历史、地理、经济和社会状况。一年后,他到第戎大学文学院任职,他的同事、法国大革命研究专家阿尔贝·马迪厄(Albert Mathiez)同样来自弗朗什-孔泰地区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他几乎四年半都在前线服役。他的履历和布洛赫相似,都是由中士升为上尉,不过他指挥的是一个机关枪连队。他们的相似之处还包括,138两人都受过一次伤,荣获过四次嘉奖和军队的骑士荣誉勋章。①
1919年10月,新的斯特拉斯堡大学聘请费弗尔为近代史所终身教授——当然这要归功于他与普菲斯特的交往。两个月后,他在首堂课上问了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:“在一个废墟的世界上”,历史是什么样子?费弗尔把自己定义成一名精力旺盛的“斗士”,他提倡一种“有用的”历史观,反对盲目地收集毫无价值的事实。他认为历史不应该为政治、意识形态或民族事业服务;人们也不能为了“实现综合的目的,就不做分析的工作”,仅仅按照虚假或“错误”的原则对历史进行编排。他告诫在座的听众,永不满足的批判性思维是“捍卫我们民族理想、民族文化和国家独立最好的后盾,是实现和平与自由最坚实的保障”。②